過去400多年,澳門中西文化共融碰撞,留下不少具有獨特魅力的曆史建築。
隨著時間流逝,這些建築無可避免會留下歲月的痕跡,但是我們今日在澳門所見,它們依然煥發生機。這背後,建築物的保護及修複工作功不可沒。
事實上,曆史建築的修複工作大有學問,絕非簡單縫縫補補就能完事,而是一個專業且複雜的過程。
那麼,當中到底需要甚麼專業技術呢?
澳門文物修複知識
Part 1理論
熟讀聯合國教育、科學及文化組織(UNESCO)的遺產保護憲章,掌握文物修複的憲法、規定和注意事項、澳門建築遺產保護的重要性,以及修複材料、技術配備等基本知識。
Part2 實驗
學習使用科技和現代技術去尋找文物風化的原因,運用分析儀器作檢測研究。
Part3 實踐
透過在外觀察、探測等方式,掌握傳統建築材料的製作和修複方法,以及傳統工藝的技巧和運用流程等。
澳門科技大學文物修複實驗室主任葉健雄老師表示,在進行古舊建築修複時,新舊材料的應用尤為關鍵,並不是隨意使用強度較高的材料修複就成事,若有不慎,反而會有反效果!
部分人會利用水泥等強度較高的材料去修複建築,但這種做法可能會有後令原有的弱材料得不到保護,導致風化問題。
於是,各種先進儀器就可以派上用場!隨著科技發展,這些儀器也會逐步升級,從事修複工作的人也要與時俱進。
手持光譜儀
例如,在建築物修複時,利用 X射線熒光分析(XRF),就可以不損害建築物的前提下,快速分析出材料成分的構成。
而在製作新材料來替補舊材料時,可以利用顯微鏡、電鏡,觀察微觀反應,檢測材料在加速風化之後的變化,以及新舊材料之間的兼容性。